研学旅行:让孩子成长于天地间
2022/9/13 9:27:45
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是备受古人推崇的求学、求知模式,讲究亲历躬行、参证精思。当前,“研学旅行”被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当中,这种古老的学习方式也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。
近日,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会成立,首届广西中小学研学发展论坛举办,首批自治区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(营)地授牌等,这一系列举措和动作,对于新时代研学旅行怎么研、学什么,作出了回答。
研学旅行受家校青睐
研学旅行是近年来火热的社会话题。临近假期,记者到南宁市几所中小学周边采访,很快就能收到几份“暑假研学”“夏令营”之类的宣传单,覆盖人群从幼儿园到高中生,产品线由南宁近郊到远涉欧洲。“走得远、看得高,不少家长还是喜欢送孩子出国。今年受疫情影响,更多的是以国内、区内线路为主。”一家培训机构的梁先生表示。
除家长自主选择外,广西一些学校也以设计校本课程、开展校外实践的方式,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的探索。通过这些探索,把课堂延伸到校外,让孩子到野外自然感知山川秀美,进工矿企业领略伟大变革。特别是近年来,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红色研学旅行活动,更是在许多中小学得到响应。
初步发展仍存在困境
在大多数情况下,这些实践活动是有选择性的,不能覆盖到每一个学生。面对城乡教育发展差距,广西在实施意见中专门提出了研学旅行的普及性原则,要求研学旅行必须要通过集体旅行、集中食宿方式开展,以学生为主体、面向全体中小学生,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均等的参与机会。这意味着,纳入课程体系的研学旅行,不是部分经济宽裕家庭孩子的加餐,而是要让城乡中小学生“一个都不能少”都能参加。
“研学旅行的提出,还是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,”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会副会长仲文表示,研学旅行是一种校外教育活动,它的主要特征就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,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、热爱祖国、开阔眼界、增长知识,以此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不论是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的文件,还是2019年自治区的实施意见,都不遗余力地强调了这一点。对照来看,家长的选择也好,学校的探索也好,都与真正的研学旅行有一定的差距。“当前,问题主要表现为‘游而不学’或者‘只学不游’。深层次地说,是没有设计好课程和评价体系,师资力量也没有跟上。”仲文告诉记者,在当前社会上的研学旅行中,旅游行业、培训机构、留学中介起到了主导的推动作用,但往往是把旅游参观线路改造、包装成研学项目。
探索完善在路上
“行走的课堂”“说走就走的旅行”,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。开展研学旅行,首要工作就是要进行课程设计、设定评价体系规范管理。广西中小学研学学会会长、广西教育学院教授陆云表示,广西在全国率先成立以研学旅行为研究方向的省一级学会,其目的在于开展研学旅行学科研究、指导,提供智库、服务。“真正的研学,要有着明确的问题导向,要带着任务清单出发,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。”陆云表示,学会的重要任务,就是要借助学术科研平台,逐步建立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规范,落实课程评价,确保中小学研学旅行健康发展。
虽然行远望高是家长的美好愿望,但“心有所信,方能行远”,研学旅行更注重让孩子们了解家乡、热爱家乡。“按小学、初中、高中三个学段划分,分别对应的要求是了解县情、市情和省(自治区)情。可以说,立足本地的意图非常明显。”仲文表示。那如何解决研学旅行“去哪儿”的问题?近期,自治区教育厅向首批53个自治区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(营)地授牌,包括了景区、博物馆、出版社等场所。自治区教育厅基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,依托这些实践资源广泛开展研学旅行,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“桂风研学”,可以让走出校门的广大学子实地感受祖国大好河山,感受中华传统美德,感受革命光荣历史,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,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。
没有专门的师资力量,是当前开展研学旅行需要面对的问题。南宁市一家景区当前把研学旅行作为产品迭代的重要途径,设计了不少具有科普性、知识性的课程。“但老师还是无法解决,当前还是由我们的导游人员进行授课、讲解。”该景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。对此,广西在实施意见中特别提出,要加强研学旅行的教师队伍建设。而这一点,显然也被层面所关注,2019年,教育部在高职学校中增设9个专业,其中之一就是“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”。